2018之前的这几年,很多中国人的**生涯坐起了“过山车”。
2015年,A股遭遇大震荡,数日之间,大量中小投资者**灰飞烟灭。中登数据显示,在这场大震荡中,5.7万个500万市值以上的账户“消失”,而10万-50万账户减少了86.9万个。
2016年,一线城市的房价突然暴涨。对“上车者”,特别是多套房拥有者而言,**阶层瞬间晋级,他们自己都不曾预料到人生竟然如此美妙。而那些“没上车者”,则马上意识到**人生的失落,乃至悲凉。
2018年,是过去的延续,还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经济的增速开始放缓。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警惕两个问题。
一是靠着高增长推动的金融游戏的利益链条,是否会因增速放缓,收益下降而断裂,从而引发债务风险,乃至金融风险?
二是****过程伴随经济增速下滑而放缓,在这个时候,则必须警惕**的分配开始凌驾于**的**。2015年的股市、2016年和2017年的楼市,是否会在新的时间重现。中国人基于资产价格的**故事,会不会出现轨道的转换?
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对2018年经济政策的定调会议。会议指出,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八项**工作。
按照***的通稿,其中一项的表述是,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
可以看出,“租赁房”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房地产政策关键词,它正在指向未来房地产市场某些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时间回到20年前中国推行房改的时点。1998年7月,***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从同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也*次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房改的意图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时,拉动需求,进而拉动经济。不过,房改一步棋,最大的价值是盘活了地方政府手中最大的资产——国有土地。当时,尽管土地拍卖早已启动,但如果没有房改,中国便无法形成真正的楼市需求,“土地财政”也没有强大的动力支撑。
从当年的文件表述看,房改至少有两个基本定调:一是房子是老百姓居住用的“商品”,是商品房,而不是用来投资的投资品。二是纯市场化的商品房为辅,经济适用房为主。
但房改已经20多年,有意思的事,当年提出的两个基调都没有按照预期地走下去。一是“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供应体系并没有形成,无论一线,还是二线城市都是以完全市场化商品房作为供应市场的主流。二是房子的居住功能被异化,早已从商品变成了投资品,这是当初始料未及的。
第二个定调的“走偏”,的确是个大问题。但第一个定调的走样,即经济适用房的式微则并不是问题。某种意义上讲,经济适用房并非是一种政策上的优选。它的分配过程,很容易发生腐败和寻租行为,这几乎是一个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