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周六有一次办公例会,要求与会人员统一着黑西装、白衬衣,打领带。”付光维说,回收站设立了财务部门,专门开设了账户,收入的一部分作为发展基金,他们还拿出7000元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并出资让同学考了驾照,每天往返在附近的高校收集废品。为了支持他们,校方免费提供了一个50平米的停**作为绿色回收站仓库。“回收站长期从业人员在80人左右,每人每月200—500的工资。每学期还有上千个兼职岗位,按照每小时4—5块*付酬劳。”杜卫彬说,回收站每月收入可达2万。
富家子弟跟他收破烂
“绿色回收站”*了,大学生们趋之若鹜。西南大学应用法学院大三学生刘江南来自浙江义乌,家庭条件优越,今年初,他也加入了“绿色回收站”,任外联部部长。“回收站在学校非常有名气,它在我们学生眼里不是收破烂,而是创业。”刘江南告诉记者,他**是冲着“创业”二字来的,“我爸爸听说后,开始的时候很吃惊,**想不到我可以创业,何况是回收废旧书报。现在家人都很支持我。”
校方说法:支持创业 但不能影响学业
对于杜卫彬的创业经历,西南大学经济贸易法学院辅导员贺小凡表示,“绿色回收站”成立以来,为学校不少贫困学生提供了兼职岗位,校方对于付光维等人的行为很支持。“但是,我希望同学们在创业的同时也兼顾好自己的学业。”贺老师说,在校创业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影响到了学业,付光维是贵州地区考入西南政法大学的**名,但是现在成绩并不突出,现在只能算基本完成学业,没有挂科而已。
应对挑战:老总毕业 屈尊聘上打工仔
今年6月,“绿色回收站”创立人杜卫彬毕业,他把创建回收站的经历写进简历里,顺利被某再生资源回收公司聘用为市场网络部主管助理。从农村孩子到创业**,现在又突然成了打工仔,杜卫彬笑着说:“创业经历成为我就业的敲门砖,而打工的经历会让我学到很多东西。”杜卫彬说,公司**对“绿色回收站”很感兴趣,目前正在在和他计划,把回收站纳入该公司的下一步**工作中,争取发展到全市的高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