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创业的**个项目,应该是兼职创业,教书为主,创业为辅。这个**次,让他初步尝到了商业的滋味,这一点对一个曾经在教师岗位的人来说很重要,此前所学所做都与买卖无关。在这点上我有着较深的体会。
2005年,《赢在中国》实行制播分离,当时央视只给一个播出平台,节目制作费和人员的工资劳务费都要自己去找赞助,也就是说,我要把节目写一个PPT,去跟人家说节目会如何如何吸引人,然后希望人家投广告。我把PPT做成后始终走不出门,此前在央视我们做节目有预算,有没有广告**不用考虑。在《对话》节目任制片人期间,我常常因为广告过多而给广告部门提意见。
作为一个制作人,我对广告是非常抵触的,而如今我要自己去拉广告,我实在不知如何是好。为此我还跟一位商业中的好朋友请教,他认真地对我说,你如果走不出这一步的话,你就永远不可能成事!这一句话非常刺激我,我硬着头皮去了一家保险公司。尽管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我还认识,但就是这样,我的PPT还没讲到一半,就浑身是汗,衬衣已湿透。我觉得很难为情,开口要*让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如果没有人赞助我就没法开始制作节目,无奈之下,我还是坚持讲完了。
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商务合作,但对于一个以前只在事业单位工作,家中并无商业传统的人来说,仍然是个要过的坎儿。马云以前只是个大学教师,他的家中也无做商业的父母,此时的他离商业其实很远。也许出生在浙江这样一个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比我的情形要好一些,但进入商业的买卖环节仍然会有诸多的不适。在翻译社不景气的时候,他还去义乌批发小商品回来卖,这点对我来说有些难以想象,创业之初更无法做到(现在一点儿问题也没有)。我没有问过他心理的落差,但我想这样的实践应该是拉近了他商业本土化的过程。
二是知道了成本与利润。这一点从他在《赢在中国》现场的演讲来看,他当时真的不知道在做一个公司时要考虑成本费用以及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他说这个翻译社**个月收入不到600元,房租却是1500元,亏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原计划6个月收支平衡,但几个月下来都不可能,4个月后他们发现到义乌去进货回来卖鲜花和礼品可以**,至少可以把房租付了。
也许读者会不理解一个创业者不知道这个道理。其实,在创业过程中很多简单的事情都是从试错中获得的。好在马云开始的这个翻译社的规模是一个不足万元的小公司,试错的成本比较低,如果开始创业让自己知道成本费用和收入这几项的关系,只是用几千元人民币的损失搞定的话,这太划算了!有许多创业者,在启动几**元的项目前连这几者的关系都还未弄懂。
三是知道了商业中用人和管理的重要。当时海博翻译社用的一个出纳每天从公司的进账上拿走一两百元*,持续三四个月都未发现。后来马云说,一个公司制度不好或者没有都会把一个好的人变成坏的人,即使公司只有四五个员工也需要管理,制度不行公司走不了长路。同样地,他在这样一个小的损失上竟然得出了这样的道理,获得了关于公司制度的认识和心得,成本是何其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