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爱迪生那样对技术的坚持,以及像韦尔奇那样对成本的控制,是许多人认为王传福成功的原因所在。
十几年前,黄光裕**了**的商业模式,改变了消费者到百货商店买家电的习惯。但随着连锁超市模式成熟化,这种先发优势很容易被效仿,竞争力也会大大下降。事实上,当黄光裕因**资本市场操纵等问题锒铛入狱时,作为*富的黄光裕其实早已经与家电产业脱钩;而杨惠妍的天量**,则与2007年房地产市场的疯狂密不可分,一年之后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就让她的**骤减千亿元。
黄光裕与杨惠妍两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对市场时机的把握。与之相比,王传福则是厚积薄发。早在1995年开始创建比亚迪,从手机电池默默做起,以一个“技术狂人”的身份逐步发展,直到今日才拥有了汽车制造的新能源技术。这一模式需要持久的耐心和不断的投入,但是一旦成功就很难被竞争对手超越。
王传福靠技术起家,也一直没有荒废对技术的追求。他把一大半的时间都花在研究院中,对比亚迪所有技术的细节都了若指掌。他明白,做汽车如果不专注研发,不专注技术的升级,即使能够凭借一两款车型在短时间内赢得一部分市场,也很难在汽车换代大潮中永立潮头。
然而,如果仅仅是一个技术主义者还成就不了王传福。成就王传福的,还有被外界所津津乐道的“比亚迪制造模式”。
比亚迪创业伊始,为了节省成本,王传福分解了电池的生产过程,自主开发部分关键设备,以“半自动化加人工”,也有人称为“小米加步枪”的办法来完成生产,将电池生产成本削减至比日本厂商低40%.
“你把人仅仅看作劳动力,他就只能打工。而你把人看作**者,他就是工程师。”从电池生产线到随后的汽车模具,王传福可谓是把人力资源利用到了**。比亚迪的企业战略,就是要破除中国人力资源只能走廉价、低端路线的这一“迷信”,充分利用**人才和低级人才,让其****地发挥,**“中国制造”的真正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