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布鞋知名度的扩大,郭丽的"紫玉木兰"参加各种展会的机会多了,也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外国朋友的关注。一次在广交会上,郭丽只背了几双布鞋去参展,结果开幕当天,一位加拿大人当场就要订做150双。
做还是不做?郭丽当时很犹豫。如果做了这几双,*的*还不够把布鞋邮到加拿大的费用,甚至还要赔*。*后,她还是决定做这一百多双鞋,"这是个机会,我希望能成为一个好的开端".
150双鞋一共不到750美元,然而却成了郭丽*的**笔外汇。几个月后,反馈回来,外国朋友对她的鞋很赞赏,要追加订单。这让郭丽既兴奋又犯愁:他们要的款式多、数量多,而自己规模小、产品少。市场的需要让她思考,为何不采取既能增加产品数量,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基地+农户"的模式呢?于是,她从培训技术员开始,再到农村寻找有做布鞋经验的妇女,统一工序、标准,统一购料、下发,统一回收、验收,计件付酬。
在郭丽的工厂,偌大的厂房只有几个人,"这些人是后期制作工人,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半成品经过*后的加工制成成品",郭丽说,其他工序如做鞋面、鞋帮等工作,都分布在长春市附近的几个加工小组,"我总去这些地方转,把家里农闲的家庭妇女动员起来并分成小组,各个组有不同的分工,然后把由各个小组做好的''零件''全部拿到这来,由剩余的工作人员一组装,这就大功告成了。这些小组所有人加起来,大约有1300人呢。"
尝到甜头的郭丽一个人背着布鞋穿梭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各个民间艺术品博览会和交易会,订单一批批加大,工厂一点点壮大,她的布鞋走进了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埃及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