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让15%的人做不完

来源: 互联网

近日,“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关于高考语文改革发表观点称,高考语文*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阅读文章具思辨性、复杂性、扩展性,还专找让考生想不到的领域,对女生特别不利;高中课程将有**性的变化,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此消息一出,引起人们一片哗然。学校老师如何看待?会如何在课堂上扭转教育方式呢?

内容直指高考语文改革动向

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上述观点引起了圈内人士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乍一听这些透露出的言论有些耸人听闻。出人意料的是,温儒敏的言论得到多数人的赞同。“我们希望学校教育应该按照这个方向发展,让孩子多学文学方面的写作,注重培养能力与爱好。”不少学生家长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当然也有家长对此观点表示不敢苟同,认为高考就是为分数而战。

“这篇文章的内容直指高考语文改革动向,其核心有三个问题:一、高考题目阅读量的问题,二、阅读深度的问题(如文章的思辨性、复杂性),三、广度的问题(如学诗歌、小说,戏剧等)。”南昌十六中校长陈卫良深有感触地说,从高考的角度看,其本质特征是选拔人才,在题目设置上显然就应该有甄别功能,要把不同能力的同学用考题加以区分,要做这种区分无非从量和质两个方面着手,因此,从阅读量考量**是可以的。

言论是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反思

如何在课堂上转变教学方式呢?南昌师范学院文学院俞王毛博士接受了记者采访时表示,温儒敏这些言论代表了他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反思。温儒敏的话指出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弊端,也指出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于未来高中语文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写作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这一点,俞博士表示赞同。她指出,学生在高中期间,反复训练的是格式化的记叙文、议论文写作,几乎不进行文学类写作,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写作教学方式严重损害了学生写作的热情。现在很多学中文的大学生不喜欢写作,不会写诗,不会写小说,不会写散文,偶有写作,也是既乏文采,又少真情。

究其原因,一是以前没学过怎么写,二是不懂得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交流。在俞博士看来,提倡并要求学生模仿写作文学作品,这其实是使语文教育回归本真,如果师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学生的文学素养必将获得极大提升,语文学习也将变得有意思,当然,也会更具挑战性。

模仿文学创作可激活中学语文教学

南昌十六中高中语文教师张海燕认为,语文高考是应该有大的变化,进行大的改革。语文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是要教学生做人,做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人。这就要学生有大量的阅读和多种体裁的写作。现在很多人功利性强,很多试题研究机构,剖析试题,钻研技巧,一进入了高中学生就直奔高考,去刷题,忽视语言文字,远离文学作品。

另一个就是增加高考试题的阅读量,引导中学生去快速阅读,去思考。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们要做的是指导学生阅读、写作,我想更多的是与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学语文。中学生是**力*旺盛的时期,模仿文学创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激活沉闷的中学语文教学。

投稿作者:mobile_941591
首页 社会民生 文章详情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极速版 | 电脑版 | 客户端

电话:023-62873158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